延安精神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2025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申报
2025年10月24日
截止日期:2025/11/30 23:59
各高等学校、相关单位:
延安精神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是学习、研究、宣传和践行延安精神的学术性组织,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共同领导下开展工作。研究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的贺信以及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实际工作,面向广大青年开展延安精神宣传教育,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更好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为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共育时代新人,充分发挥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引领激励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延安精神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课题分类
课题分为重点、一般课题两个类别。重点课题应是具有普遍、长期、宏观指导意义的问题,聚焦延安精神弘扬与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理论重点、亟需破解的难点问题,课题成果既要有较强的学术性,又要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般课题应是一定范围内比较常见的中观问题,聚焦延安精神弘扬与高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工作难点,课题成果要突出学理性、对策性和实证性。
重点课题资助额度2万元,一般课题资助额度1万元。申请人应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
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的研究周期均为1年(研究启始时间以立项协议书为准),立项数量视申报情况而定。
二、申报要求
(一)课题面向各高等学校、相关单位。
(二)课题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
2.课题申请人应对承担的课题具有相当的研究基础、条件、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每个申请人限报1项,所列课题组成员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3.重点课题申请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一般课题申请人应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学术诚信方面存在问题的人员不得申报。
(三)重点课题可由1所高校单独申报,也可由1所高校牵头2-3所高校联合申报;一般课题由1所高校申报。
(四)申报人须如实填写材料,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的,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资格,如获得立项即予以撤项。
(五)课题负责人要保证亲自参与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研究全过程。
(六)课题过程管理参照《北京市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三、课题指南
延安精神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课题指南
一、重点课题研究方向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2.延安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联系研究
3.延安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内在联系研究
4.延安时期党领导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探索与实践研究
5.延安时期党领导和发展自然科学事业历程研究
6.延安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
7.延安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
8.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9.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0.青年毛泽东成长历程及其当代启示
11.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现实挑战与实践策略研究
12.智媒体时代延安精神传播路径研究
二、一般课题研究方向
可从上述重点方向中选择一个中观、微观角度进行选题,也可结合日常工作实际选题。题目应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实践,以小见大,切忌空泛。
四、成果要求
成果形式包括专著、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基于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的具体转化应用。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最终成果形式应包括不少于1篇公开发表的论文、1份研究报告和1份结题申请书。
论文:重点课题应在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大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至少发表1篇与课题内容直接相关的论文,课题负责人须为第一作者。一般课题应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ISSN号或CN号)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与课题内容直接相关的论文,课题负责人须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须注明2025年度延安精神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成果及课题编号。
研究报告:重点课题研究报告正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一般课题研究报告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文本内容排列顺序为:封面、目录、正文等,参考文献在正文后,随文页下注释。
成果转化应用:主要包括领导批示、特色报告、政策建议、工作方案、文件草案、工作手册、制度、办法、标准等,应切合实际、可操作、有较强的工作指导性。重点课题成果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或决策部门采纳的可视为1篇核心期刊论文。
五、工作安排
1.课题申报及过程管理由延安精神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具体负责管理。各高校党委宣传部统筹负责课题的申报及过程管理工作。
2.每所高校重点课题限报2项,一般课题限报3项,未通过各高校校内遴选的课题不得报送。请于2025年11月30日前将word版的课题申请书、汇总表以及签字盖章后的扫描件发至指定邮箱。
3.各高校要加强课题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推荐的课题须经科研管理部门或专家组审核论证。
六、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杨老师 010-81381375
邮箱:xcb@bit.edu.cn
特别说明
《延安精神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申请书》《延安精神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申报汇总表》请点击https://pan.baidu.com/share/init?surl=SWxNvElQEkT-ir49N56ebA下载,提取码:ib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