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5本历史学新书好书
2025年04月09日
适时与趋变:敦煌汉简书写研究作者: 李逸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敦煌汉简书写研究
出版年: 2025
定价:148元
内容简介:本书以敦煌汉简为研究对象,以汉字书写研究为核心,通过对字样笔形、部件、结构体势等的全面分析,探讨了影响书写的诸多因素以及书写对汉字字体演变的影响,考察了敦煌汉简书写特征及其所反映的书写规律与隶变、草化、楷化等字体演变规律。
作者简介:李逸峰,1972年生,湖南省隆回县人。文学学士、宗教学硕士、书法博士,中国社科院宗教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书法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叶培贵教授。2019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担任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协助张海先生从事书法学科建设。郑州大学学科骨干特聘教授、河南省高校特聘教授。《大学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中国书法教指委高教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高校美术学教指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书法教育、简牍书法研究。
济世与利己
作者: 马小菲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王充以“疾虚妄”为中心的思想世界
出版年: 2024-12
定价: 109
内容简介:本书以东汉思想家王充及其著作《论衡》为研究对象,聚焦《论衡》中关于命、天人感应、鬼神、人才四大主题的论述,揭示王充“疾虚妄”背后蕴含的“济世”与“利己”双重动机。“济世”体现在王充以“真”为美,通过论定是非、考辨虚实来教化世人。他对命、天人感应、鬼神的自然主义解释,很大程度上以移风易俗为导向,彰显儒者深沉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利己”表现在王充常从个人得失出发讨论问题,如否定道德与命运的联系,意在为自身怀才不遇辩解;强调文儒、贤人的价值,则是其求仕心愿的直接表达。本书还原王充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地方士人的本来面貌,审视其思想中不同文化传统的交融与碰撞;并以王充为典型案例,剖析东汉时期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下,地方士人如何在儒家崇高的理想追求与个人现实利益之间艰难抉择,展现了这一群体独特的思想风貌与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马小菲,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历史)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现为青岛大学青年卓越人才,历史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秦汉思想文化、社会史。在《光明日报》《齐鲁学刊》、Religions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及理论文章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论衡》与东汉士人的知识世界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等项目。曾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青岛市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北朝服饰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 宋丙玲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5-3
页数: 387
定价: 156元
内容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服饰大变革的时代,秦汉以来逐渐定型的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开始重构。北朝服饰在承袭汉魏传统的同时,融合了北方民族及西域地区服饰特征,塑造了裤褶服、圆领/翻领袍、蹀躞带、长靿靴等特色服饰,对隋唐乃至后世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北朝服饰在整个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早在宋代,沈括、顾文荐、朱熹等学术大儒便有精彩论断。本书系统梳理了北朝陶俑、壁画、棺椁线刻等所见人物图像资料,结合出土服饰实物及文献记载,对北朝服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类型学分析及分期、分区研究,力求全面把握北朝服饰的形态演变序列及时空特征,进而探讨服饰演变背后的政治变迁、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及历史地位等问题。
作者简介:宋丙玲,山东淄博人,2003、2008年在山东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分别获得学士、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8年执教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并于2014年至2016年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科研工作。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美术考古、服饰史研究,尤其着力于出土资料所见古代艺术及服饰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5项,在《华夏考古》《民族艺术》《东方考古》《民俗研究》《中国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研究
作者:李琰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
定价: 168.00元
内容简介:本书以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并其在基础之上提炼出最具个性特征、形式最多样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门”与“窗”为核心撰写而成的。书中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门窗的演进、分类、基本结构及封建礼制文化等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价值体现。同时也展示出传统民居的材料应用、制作工艺、图案内涵、色彩运用、风俗习惯和审美价值等诸多信息。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人文、艺术和民俗等多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李琰君,男,汉族,1962年6月生,陕西西安人,工学(建筑学)博士,二级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现为陕西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比邻而居:辽金西夏民族生活史
作者:宋德金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5年02月
定价:119
内容简介:辽、金、西夏时期,华夏大地从分裂走向统一。本书讲述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的日常生活,结合历史文献、文物遗存和考古成果,生动再现这一时期各民族衣食住行的习俗、礼仪和文化;以小见大,展现社会变迁与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作者简介:宋德金,辽宁新民人,编审,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辽金史学会会长等。研究方向是辽金史、中国社会史。主要著作有《一本书读懂辽金》《金代的社会生活》《中国风俗通史·辽金卷》《辽金论稿》《中国历史·金史》《宋德金集》等,合作主编《中华文明史·辽宋夏金卷》《中国社会史论》等。
梁祝传说源流研究
作者:王宁邦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定价: 95.00元
内容简介:梁祝传说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爱情故事,影响广泛久远。梁祝文化研究中,传说起源地点与时间的考证是专家学者关注焦点,然至今尚无定论。而该书稿提出,梁祝传说真正源头在江苏宜兴。祝英台本是祭祀的神坛之名,梁山伯本是受祭祀山神,原型与梁武帝有关;传说起源与江苏宜兴“祝英台读书处”有关,宜兴久已湮没的“祝英台读书处”巨型石刻仍然存在,它才是真正孕育梁祝传说的“母亲石”;对梁祝传说起源时间进行细致研究,认为传说萌芽不会早于晚唐;对传说流布广泛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作者简介:王宁邦(1969—),男,汉,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研究员。
封疆之制
作者: 彭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明代都司卫所管理体制研究
出版年: 2025-4
页数: 416
定价: 88.00元
内容简介:明代卫所不是简单的军事组织,更不是一座座大小军营,而是兼具军事、行政、财政、司法、民政和社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军政管理单位,本书以“封疆之制”为题,对明清时期卫所制度的基本属性、运作方式、制度逆向和制度思想等方面,在结合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实证与阐释,体现出对中国传统制度史研究的守正和创新。
作者简介:彭勇,河南夏邑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毕业于郑州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术兼职有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和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等,北京市教学名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从事明清史、民族史研究。著作有《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以边操班军的演变为线索》《明史》《明代宫廷女性史》《四镇三关志校注》,以及随笔集《大鹏扶风》等。
地因人重,即景見心
作者: 葉叡宸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副标题: 清代地方園林志的典範追尋與文本重構
出版年: 2025-1-10
页数: 532
定价: NT750元
内容简介:中國園林歷史悠遠,文化積澱深厚。除了實體空間外,更留下豐厚的文字紀錄,具備豐富的人文、社會意義向度。本書以清代地方園林專志為研究對象,以文學活動的書寫實踐為觀看窗口,探討園林文本當中典範人物形象的構建過程,思索園林空間記憶如何和地方社會產生聯繫與鏈結。清代文士通過園林專志的纂輯,建構地方人文、歷史典範,並以之傳達教化理念。園林與人的交感互通,並非僅是在建造、觀覽等單向式、純粹主觀的遊賞與契悟,更具備與外部社會、公共性的互動意義。本書希望揭示清代園林志的文獻價值,以及文學史、社會文化史意義,除了從美學賞鑒與遊觀角度外,進而思索古典園林在空間、文字、記憶等不同層次形態展現的可能意義,以及園林與地方社會、文化社群共生、交涉的各種面向,期待以此作為探討清代士人文學、文化與思想主題一個的切面。
作者简介:葉叡宸,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臺灣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專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文學、園林文學、明清社會文化史。著有《儒家園林的建構──清代滄浪亭的重修與空間意義詮釋》一書,並曾發表〈王士禛〈秦淮雜詩〉與清初秦淮地景書寫的意義詮釋〉、〈圖、文互讀視野下的園林空間意義詮釋──以晚明寄暢園為例〉、〈安居實踐及傳家使命:清代竹塹文士鄭用錫與北郭園詩文探論〉等期刊論文。
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任剑涛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5-1
页数: 288
定价: 82元
内容简介:本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选定了十个主题对其进行理论阐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缕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演进,从现代化的规范含义角度解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从比较现代化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从人类文明演进视角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指向,从中国现代转变的历史视角诠释了世界框架中中国式现代化的轮廓,从各国发展结果差异上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定位,对各国现代化共性与中国现代化个性共具的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理论分析。
作者简介:任剑涛,男,1962年生于四川苍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央地之间
作者: 王瑞民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副标题: 转移支付的政治及其他
出版年: 2025-2
页数: 212
定价: 68.00元
内容简介:财税是国家的生命线。政府间转移支付是财政体制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理解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地方关系以及地方政府行为乃至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把钥匙。本书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央地关系与政府间补助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对分税制以来的转移支付体系组成、政府间纵向财力不平衡、地区间横向财力不平衡状况以及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进行了测算,并从自有财力与政治关联视角,探讨地方自有财力与一把手的政治关联将如何影响其所在地获得的转移支付,并利用省、地两级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王瑞民,经济学博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住房和土地政策、公共财政、城镇化。在China & World Economy、《比较》《世界经济》《管理世界》《国际经济评论》等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了三十余篇论文,撰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参五十余篇,产生了一定的学术与政策影响力。
法德文化变迁
作者: [法] 米歇尔·埃斯帕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齐赵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
定价: 55.00元
内容简介:“文化迁变”是指同时对一些不同的国家空间及它们的共同要素进行讨论。它意在强调往往由于对身份认同的寻求而被忽略的文化交融的不同形式。身份认同自然地掩盖了文化交融现象,但也正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不同的身份得以产生。本书主要从学术、移民、记忆研究、种族融合、感觉、文学等文化研究领域探讨法德之间从18世纪中叶起至现代的文化迁变过程。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文化迁变引入了新的视域和方法,超越传统的比较史研究对史料的经验性堆叠,更强调对史料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对已然缺失的双方共同基础进行重建。
作者简介:米歇尔•埃斯帕涅(Michel Espagne),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主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文化迁变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18—20世纪德国文学文化史、文化迁变理论与历史、海涅研究。已出版专著《琥珀与化石:19—20世纪人文科学领域里的德俄迁变》《法德文化迁变》《莱辛》等。
說服與鎮服
作者: 李若庸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副标题: 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
出版年: 2025-1
页数: 352
定价: NTD500
内容简介:這是一本討論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的書。本書的副標題訂為「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因為作者要討論的是歐洲宗教改革中的英格蘭改宗,尤其聚焦在亨利八世時代。作者選擇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來表述意在傳達此改宗為國王意志之落實。本書想要回答一個核心的問題:在缺乏資源且危機重重的亨利八世朝,國王是如何達成他的宗教改革?答案的線索便在本書的主標題裡──說服與鎮服。作者最終想要回復的不是歐洲宗教改革的形貌,而是英格蘭王國的歷史軌跡。本書想要探索的是:經歷了宗教改革這個關鍵歷史事件之後的英格蘭王國,走上一條怎樣不同的道路?議會政治?新教信仰?這些關鍵的歷史轉折元素未來將匯流集結,形塑接下來的聯合王國,以及一度獨擅世界的英帝國。
作者简介:李若庸,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近古史、歐洲宗教改革、英帝國史。發表〈亨利八世的修院整頓〉、〈亨利八世的佈道管控與輿論偵防〉、〈1583年倫敦商人東方行〉、〈英帝國與傳教〉等十餘篇相關論文。
正名之路
作者: 王宏英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英国宪法学方法论的三重学术根脉
出版年: 2025-1
页数: 280
定价: 78
内容简介:自19世纪以来,英国宪法学渐趋成熟,既呈现出体系化发展面相,又出现了明显的规范宪法学与政治宪法学两大学派分立现象。规范宪法学的方法论是以戴雪为代表的规范主义;政治宪法学的方法论是以白芝浩为代表的功能主义。19世纪以来的英国宪法学谱系于中国读者而言基本是清晰的。基于此,本书主要追溯了19世纪以前英国宪法学方法论的漫漫学术根脉问题。明确提出,英国宪法学及其方法论存在三重学术根脉,即古希腊科学哲学根脉、古典罗马法学根脉、英国一般法学根脉。
作者简介:王宏英,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法学博士。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9-2010)。兼任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章程核准工作小组专家,兰州市法律咨询专家。长期致力于宪法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帝国作为装饰品
作者: [英] 大卫·康纳丁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副标题: 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
原作名: Ornamentalism: How the British Saw Their Empire
译者: 孙逸舟
出版年: 2025-3
页数: 333
定价: 79.00
内容简介:随着香港于 1997 年回归中国,大英帝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终于彻底化为历史的尘埃。但是,如何理解这个帝国的起源、本质和影响,仍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在这部敏锐的著作中,大卫·坎纳丁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大英帝国,通过还原和剖析当年统治这个帝国的人群的经历和认知,为帝国背后的驱动力提供了新的见解。作者认为,驱动帝国的关键因素不是种族或经济,而是等级。在作者看来,英国殖民统治者试图根据其本国等级制度的理想化形象塑造他们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英国人将鼎盛时期的帝国理解为一种等级制结构,而殖民地社会是久已存在于英国本土的基于血统、头衔、地位的等级制社会的投射和放大,是一件承载了他们对于等级制的思想感情的华丽装饰品。本书全面而生动地还原了大英帝国作为一个等级制帝国的演变过程和对应的认知体系,在西方学术界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英帝国史著作。
作者简介:[英] 大卫·康纳丁,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历史学研究院担任教职,2011年任普林斯顿大学道奇历史学讲席教授,代表作有《英国贵族衰落史》《阶级在英国》《超越分歧的人性》等。
帝国的叙事话语
作者: 王立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政策
出版年: 2025-1
页数: 386
定价: 138.00元
内容简介:本书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通过档案研究和话语分析,考察了18世纪晚期以来精英发明的关于美国文明特性、地缘政治身份和国际角色的叙事如何塑造美国的自我理解和外交政策,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新国家身份叙事作为一种帝国话语在冷战时期如何推动了“西方”的形成,激发了美国的对外干预,振奋了美国人的精神,并加快了冷战终结的进程。本书为外交史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维度,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战略形成过程的理解。
作者简介:王立新,辽宁兴城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世界史组)联合召集人、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社部等七部门“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颁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美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史和国际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有思想的历史》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逾60篇。
来源:史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