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最新目录与文章摘要——《伦理学》

2022年06月02日

复印报刊资料

《 伦理学 》

2022年 | 第 6 期

 

目录

基础理论

3 伦理载体的实与虚 李建华

13 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论断的溯源与释义 寇东亮

中国伦理思想

20 “自我”与“他者”:儒家关系伦理的多重图像 王中江

30 孟子“义”论:在心性中寻求普遍道义 陈乔见

44 中国传统道德评价的多元格局和当代价值 向玉乔

外国伦理思想

53 论康德政治学说的道义论特征 李育书

60 西方关怀伦理学的理论谱系 陈 欢

应用伦理

67 知识、智慧、生态智慧与禅的智慧 卢 风

76 数智时代的正义:复杂性及其当代旨归 王海明

 

摘要

 

伦理载体的实与虚

李建华

【摘 要】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伦理的载体,但在人如何成为伦理文化形态的载体问题上,存在着发生学意义上的不同理解,这主要体现为生物学与文化学的差异。伦理载体不一定是伦理实体,伦理实体只能是某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客观现实性、关系秩序性、权利对等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伦理主体是实体性的主体,而伦理实体又是主体性的实体,但伦理实体与伦理主体不能等同或者直接同一。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对象化往往被视为伦理载体(自然)。由人的想象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还可以虚拟出伦理实体(网络),甚至直接把人自身“延伸”(机器人),导致伦理载体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形态,甚至出现了“虚化”的趋势。要保持伦理实体的“纯正”,必须充分认识到伦理载体的限度,这种限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伦理本身的局限,另一个是人(伦)作为伦理载体的限定。

【关 键 词】伦理载体;伦理实体;伦理主体;伦理虚体;限度

【作者简介】李建华,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伦理学基础理论、政治哲学、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出版《道德原理》《道德情感论》《现代德治论》《趋善避恶论》等著作40余部,4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

【原文出处】《求索》(长沙),2022.1.5~1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项目编号:16ZDA103)

 

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论断的溯源与释义

寇东亮

【摘 要】在西方“亚里士多德一康德”主义思想谱系中,存在一种“实践一劳动”二元论逻辑,这一逻辑内蕴一种对劳动的偏见和蔑视。洛克、斯密、黑格尔等确立劳动作为市民社会以及人之生成的建构性原则的地位和意义,但劳动总体上被归结为“谋生手段”,因而在根本上并未突破“实践—劳动”二元论逻辑。马克思超越“实践—劳动”二元论传统,通过融通劳动概念与实践概念,阐明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内涵、本质和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劳动,就其基本内涵和本质规定而言,是以人的能力本身的发展为目的的自由活动;就其价值立场和承载主体而言,是基于消灭劳动剥削的“人人都必须”承担的社会活动;就其历史延展和实现条件而言,是在人类社会辩证运动中不断生成的历史活动。

【关 键 词】马克思;劳动;实践;生活第一需要;自由

【作者简介】寇东亮,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伦理学研究》(长沙),2022.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建构中的思想资源及其创新整合研究”(17AKS009)阶段性成果。

 

“自我”与“他者”:儒家关系伦理的多重图像

王中江

【摘 要】将儒家伦理化约为差序格局,认为儒家伦理不能适应陌生人社会,这种判断只是关注了儒家的血缘亲情伦理和礼的差别性待遇,而没有认识到儒家伦理的多重维度。事实上,儒家在人与人之间、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还建立了普遍性的关系伦理、交往价值理性和相与之道,这种伦理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效,而且对中国现代陌生社会和陌生人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也是有效的。通过儒家关系伦理和相与之道的多重图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关 键 词】自我;他者;儒家;关系伦理;多重图像

【作者简介】王中江,男,河南汝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2~31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