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看看获得者的心得
2018年11月27日
三位成功获得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青年老师带来了他们的分享和感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分享者
贺嘉(1985—):女,博士,助理研究员,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生态补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018年度国家社科应用经济青年项目“ 长江上游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路径研究”(18CJY005)获得立项者。
好的申请书要“以读者本”
2017年是我第一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方面,自己初出茅庐,刚博士毕业,对国家级项目的申报规则、内容和方式等,均没有做全方位的了解;另一方面,听前辈们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比较容易中。因此,在没有做准备工作且“轻敌” 的心态下,自己在家闷头写的申报书,结果自然是铩羽而归。2018年,在第二次申报过程中,有幸获得文传浩教授的悉心指导及其团队的帮助,最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报成功。我将其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的体会:
一、转移“战场”,突出优势
由于第一次的申报失败,我曾经一度缺乏自信,陷入迷茫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写申报书,当时准备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再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过研究申报书后,专家建议我转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这是因为我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并不算新颖突出,但是结合当前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国家需求和经济学方法理论,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就能很好地突出交叉学科的优势及选题的“新颖性”。
二、不做“孤军”,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在第二次的申报过程中,我不再是一个人战斗,改变了过去闷头写申报书的陋习,而是多次与青年教师聚在一起讨论,大家一起互相学习彼此申报书的优点,互相提出彼此存在的问题,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 下逐渐完善自己的申报书。
三、“宝典” 在手,应有尽有
记得有一次团队讨论,教授看了我们的申报书就指出我们的语言表述还不入门,没有“以读者为本”。就像他说的一样:“好的申报书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自己的申报书要大声地读出来才知道好不好”。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写出让人读起来享受的申报书呢?教授的回答是:“回家好好看‘宝典’”。于是我每次修改申报书时,手边都会放着文传浩教授出版的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宝典”,大到选题,小到格式、用词等细节,再结合往年的成功案例, 逐字逐句地看。
分享者
罗胤晨(1987-):男,博士,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产业集聚等研究,2018年度国家社科理论经济青年项目《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生态集聚及空间差异化策略研究》(18CJL031)获得者。
“头脑风暴式”开放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2017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是我个人第一次申报国家级项目。当时,自己刚从高校博士毕业,对国家级项目的申报规则、内容和方式等,均了解得十分有限。因此,彼时更多是一种“盲人摸象”、“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以“失利”而告终。2018年度的第二次申报过程中,自己对国家级项目的申报流程、技巧和重点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申报经历体会有三:
一是对选题的把握十分“精准”
有申报经验老师都很清楚,选题的“优劣”是项目申报能否成功的关键。选题把握上,眼光要“独到”且“精准”。将选题的“新颖性”(体现创新)、“现实性”(体现国家需求与政策导向)和“学术性”(体现专业素养)凸显出来,特别是对于国家政策最新动态与导向的解读,要把握非常精准和到位。
二是对内容的讨论十分“开放”
不论是选题、抑或申报内容,都要秉持着“开放式”的讨论态度。通常我们都是“多+多”的讨论模式,即“圆桌式”或“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与讨论,每一位申报和参加讨论的都是“专家”。在办公桌周围,众多老师、同学围成一圈,针对不同老师的选题和内容,大家依次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和建议。这种“集思广益”的讨论形式,往往能够给予申报者提供新的思想刺激和启发,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思考的视角和关注点都存在差异。我个人便是这种开放交流方式的受益者。
三是对细节的要求十分“苛刻”
在申报书修改的最后阶段,要注意申报内容格式、写法、用词等细节之处的修改,并推荐用更新颖的表达方式将“研究进度安排”直观呈现出来。撰写申报书实际上就像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你所刻下的每一道痕迹,都是专业素养和文字功底的体现。最开始是对内容框架的搭建,相当于申报书之初稿;而越往后便是对申报书这件“艺术品”的不断“雕琢”与打磨。这时若想要提升作品的精致、精美程度,就取决于申报者对细节的持续完善与追求。因此,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中也不例外,有时这些细节将会是“决定性”的。
分享者
唐国锋(1980-):男,博士,讲师,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研究,2018年度国家社科管理学西部项目《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模式创新研究》(18XGL005)获得者。
按“裙子理论”设计题目简洁有效
我是2017年下半年从军队院校转业到政府公务员系统再到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从军队到地方、从政工到讲师,这种转型时间短、难度高、压力(山)大。2017年底,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过程中,至始至终得到全过程“洗礼”,作为第一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菜鸟,就能获批,应该说很幸运,但同时也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成分。从申报前的一片茫然到最后成功获批,我这个菜鸟有种“涅槃重生”的感觉。
回首整个申报过程,最让我辗转反侧的是项目选题,前后历时1个多月,不眠与纠结伴随着每天,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选题过程中,首先,结合自己此前的研究基础(一直从事现代服务业管理方向的研究),从“需求侧”入手,再结合指南中“管理学”“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问题研究”,采用“新战略+主题模式”的选题方法,寻找当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问题的最新背景,后面寻找到了“2017年12月22日 - 国务院27日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进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这则新闻,所以后续开始思考如何把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结合起来的;其次,最终选题确定的难点在于结合点如何切入?经过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怀疑,我将选题的主要方向确定在了“服务化模式”方面;再次,按照要求和选题“裙子理论”,将字数控制在23-30字左右,最终确定了“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模式创新研究”这一选题,共计24字。选题过程正如“寻、愁、悟”三种境界,确定后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经过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经历,我们收获的是捷径、技巧和经验,以及成功的希望。这些经验、技巧,不仅适合各种层次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者,也适合刚刚进入科研行列的“青椒”抑或菜鸟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者。
以上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获得者们总结的经验和技巧,实用贴哦~
本文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上游智库”,感谢各位老师的分享。
